管理者的三种管理风格造就三种企业。不同水平的管理者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规模,企业的未来到底是混口饭吃呢,还是从优秀到卓越,亦或是基业常青。
第一种,管理者靠自己性格管理企业,想干啥就干啥,想讲啥话就讲啥话。认为自己对了,大家都必须听,完全凭喜怒哀乐拍桌子瞪眼睛的方法来管理团队。中国的大多数小企业小管理者几乎都是这种模式。这样的管理者除非管理者本人英明的不得了,个人魅力强到爆炸,能把企业做大,否则优秀的人才都不愿意跟这样的管理者混下去,只能留下一帮混饭吃的跟随者。这种企业几乎就是管理者是个强人,与其说是个管理者,不如说是个勉强能混饭吃的项目经理,或者说是个小包工头。这种企业也没什么未来。
第二种,管理者知道建设企业,制定流程、定政策,找管理方法,也制造出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,也有能力引导大家行动。知道做绩效考核,知道员工定目标、做结果,管理目标管理,这种管理者追求的是制度化。西方企业大多都是这样的企业,目前很多中国企业引进的管理模式基本都是这种模式。其实这种企业有很大的毛病,就是越考核人心,越指标越*,员工的满意度越低。这种企业的管理者喜欢说,我的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自动运转的机器。就算我离开了企业,企业照常运转,岂不知永动机从来没有造成过。
第三种,管理者会做文化的管理者。世界上真正的大品牌,无一例外都是走文化路线的。走文化路线不是说一开始做规模,后来有钱了才做文化,而是一开始就是做文化起家。这完全是创始人世界观、价值观、人生观的展现,一般就是一句口号,就体现了他们企业的宗旨。比如华为的狼性文化,微软的失败是成功之母,这种文化不断的滋润着每一个进入这个企业里的员工认同的留下,不认同的走掉,最终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群。这种人群就是有这种文化的人的集合,只有学会做文化,才能影响到员工的头脑,也能影响到客户的头脑。这就是管理者最高境界,让别人从内心里彻底在这个层次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。在建设制度定指标,讲绩效,这样的境界上,只能做到优秀,最多能做到卓越,靠拍桌子、瞪眼睛。管理者牵头做项目的境界上只能做到混饭吃。
|
||
联系电话:4000504030 |
线上课程关注公众号 |